心理故事 | 关于成长:手里的香蕉皮
张
彬,讲故事
关于”成长“的故事
手里的香蕉皮🍌
一个小Baby
有一天,Ta自己抓着一个香蕉啃了起来,
吃完了这根好吃的香蕉,Ta眼睛望着手里落下的香蕉皮......
此时,母亲......
A 妈妈
妈妈,看到了孩子吃香蕉吃的好开心。笑着夸奖孩子“你真是太棒了👍”,并叮嘱说“唉,香蕉皮可不能吃喔,快放下!放下!”
一边说着一边一手拿起香蕉皮丢进了垃圾桶。麻利的抽了一张纸巾给孩子擦了擦小嘴巴......
孩子,笑了!
B 妈妈
妈妈,看到了孩子吃香蕉吃的好开心。她表扬着孩子“你,可吃的真好啊”,并温柔的说到:“小宝贝,妈妈跟你讲啊,香蕉皮要丢到垃圾桶里。垃圾桶就在那☞,你自己去,把它丢垃圾桶里,去吧”
孩子看了看手里的香蕉皮,看了看妈妈,看了看垃圾桶。迈开小步子走向垃圾桶......
妈妈嘱咐着:“对对对,慢点儿,对,慢着点儿,对那就是垃圾桶......对了!太棒了,你做的太好了。真乖,真听话,真是妈妈的好宝贝!”
孩子丢完了香蕉皮,回头看着妈妈,Ta笑了!
C 妈妈
妈妈,看到了孩子吃香蕉吃的好开心。她默默看着孩子......
孩子正尝试着把香蕉皮也放到嘴巴里......妈妈皱了下眉头,又笑了笑......孩子很快的吐出了香蕉皮,抬头看了一眼妈妈。
妈妈说:“香蕉皮好吃吗?”
孩子笑着摇摇头,把手一松,香蕉皮掉了。
妈妈说:“宝贝,香蕉皮的家在那里哪?”
孩子想了想说:“在着(Ta指着水果篮儿)”接着又摇摇头说:“垃圾桶”
妈妈说:“那,垃圾桶在那哪?”
孩子拧着身子在家里寻找着,然后开心的哈哈笑起来,大声喊道:“在哪☞”
妈妈笑而不语的望着孩子......
孩子的踱步迈向垃圾桶......Ta回头的看了一眼妈妈,Ta看到妈妈的眼睛一直落在自己身上。Ta很坚定的往垃圾桶走去......
孩子丢掉香蕉皮的那一刻,Ta笑了!
妈妈说:“我看到,小宝贝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,并且自己把香蕉送回了家。”
孩子一脸的骄傲,Ta一直笑着!
喜欢 喜欢望着你
望着 你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样子
我的故事讲完了。
你可以尝试回答以下你感兴趣的问题,
也许,会对孩子的养育,自己的成长有所反思!
我的问题
1.读到这个故事,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哪?
2.你是一个善于怎样回应孩子的父母哪?
3.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那种回应方式是你的家庭里最为常见的哪?
4.故事中的对于成长中孩子的回应方式,你看到了怎样的不同哪?
5.你认为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三种不同回应方式会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怎样的影响哪?
6.如果回到我们的成长中反思,你渴望在故事中的那位母亲身边长大哪?
7.我们都曾经是那个孩子。我们是在惯常的那种回应中成长起来的哪?又对现在的我们产生了那些影响哪?
8.这三种母亲,你认为做那样的母亲相对容易一些,而做那种母亲会难一些哪?容易在那里?挑战又在那里哪?
9.在“心”的成长之路上,你内心渴望遇到怎样的“母亲”(育人者or治疗师)?尝试觉察,你很容易的自发的寻找那种熟悉的母亲哪?为什么?
10.你还想到了这三类母亲的回应方式的变形吗?或者,你想到了更多种回应方式,及其影响吗?
成为你自己
认识这个世界 从认识你自己开始
“张彬讲故事“的故事
关于这个故事:
16年,心里冒出了这个故事。具体不记得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心理有这样的一个意象。在培养咨询师的课上、在团体成长沙龙里、在电台的直播节目中,在和朋友聊天、在和导师的讨论时,我会经常的说起这个故事。
这里裹含着我作为一个母亲的思考,作为一个老师的思考,作为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助人者的思考,更重要的是在“成为我自己”的路上,对自己的反观与反思。
关于我的心路历程:
我曾经坚韧的不断寻找,因为我就要,就要找到我生命中的“智慧老人”,我坚信找到Ta,Ta会给我,关于我、关于生命的一切的答案。
我在书里寻找,从12、3岁时的《索菲的世界》到20几岁的《佛洛依德文集》......
我在各种课程和言论中寻找,从各种大师到导师、督导中寻找佼佼者......追随一个又一个被我供奉的“权威”。把自己交付出去,开始信奉。信奉“权威”对我的分析和行为的解释。一时间,我接受到了很多关于我是怎样的“答案”。我曾经为此欣喜!但,我听不明白时,我感觉自己愚蠢极了;我觉得不对劲时,我觉得一定是我学的不够多,我那里出了问题,我很糟糕;我开始离自己的感觉越来越远,去追寻什么,不是我的东西......
那个过程,真的很痛苦!一面心生质疑“难道这就是成长吗?难道这是唯一的必经之路吗?”,一面我又劝慰自己“导师和高人是这样说的,一定有其中的道理,是我还学的少,还没学透!”我一头扎进书里,挤进各种培训和学习班,东奔西跑四处寻找。
有一段时间,有一段旅程里,我越来越自卑了。从某些视角下,去看世界理解世界,仿佛答案只有一个:全是我妈的错!越来越恨我妈。甚至恨我所出生的这个家族!当我想和权威对话时,权威反复的声称“我是对的”,那么我的不同就是“我是错的”吗?
我的身体里有越来越多的感受觉醒,我心理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升腾。“那么,标准到底在谁手里?”、“完美又在那里哪?”、“谁的感觉是正确的?”、“谁又是我的答案!我心理的世界,谁才是主人哪?!”
有一天,我意识到,我是被B妈妈养大的孩子。我习惯了听从她给我的“正确”指引,这样她就分担掉了我对于未知和不确定带来的很多很多很多的焦虑。这样我就不用承担很多责任,而且渐渐明白了只要是妈妈的“乖”孩子,她会一直帮我挡风遮雨。而我,有一天走出了她的世界,去面对自己的世界时,我慌了!我希望妈妈永远在我身边给我“正确答案”。当我渐渐意识到我妈的不足,很多“答案”已经无法应对我当下的世界时,我开始了寻找更好的“妈”之路。这就是我“就要找到更好妈妈”的动力。深陷其中,那有出路哪?
我是一个幸运儿!在最迷茫和疼痛之际,我遇见了生命中的C妈妈。从罗洛·梅的故事里,读到了《关在笼子里的人》;从罗杰斯的“相信每一个人,有自我成就的力量”里试着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大开眼界的发现人可以如此的开放与谦卑;从亚隆的书里,我读懂了他的灵活与严谨;从王学富老师送我的《成为你自己》中,他写下“勇敢与用心,生命的澎湃”,才知道还可以澎湃,还需要勇敢;从一位导师那里,我感受到他愿意听我所有的表达,尊重我的感受,愿意把空间和责任交还给我。我们可以对话,可以不同,可以一起敞开脆弱,可以感受到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相遇......我开始尝试折回头,从另一个方向望去--我走向了自己,寻找自己,认识自己,理解自己,逐渐的成为自己!
关于我的选择:
说到选择,作为母亲、老师、咨询师,在经历了自己之后,我坚定的选择自己做一个C妈妈。同时,我也饱尝着做C妈妈肩负的苦楚。当孩子说“妈妈,你告诉我啊!你给我做啊!”的时候;当饱受学生质疑,我这个老师是不是不会“丢香蕉皮”啊,才会只爱提问,不爱给我们讲解时;当来访者说“你告诉我,我该怎么办时”、“你不作为,什么都不给我”时......我多想就上手就把“香蕉皮”丢掉,或者直接把垃圾桶指给Ta们。我的内心是委屈的,有怀疑的,要不要继续相信?要不要继续承载这些?
我是一点儿一点儿懂得罗杰斯的对人的相信。才懂得这是多么不易和是如此包含深沉的爱。我是在不断的将自己放在孩子的、学生的和来访者的位置反观自己的需要,期盼被如何的对待,渴望被怎样成就中一点儿一点儿确信起来的。
我还在路上,思考在“孩子”不同时期,怎样平衡这ABC三者的回应。以人为中心!灵活的做出选择,我会一直在路上。
关于我的遇见:
在心理门诊,常常遇见这样的母亲,哀伤与坑求的问我们:“我还能为孩子做点儿什么,才能让Ta好起来哪?只要你们说,我都照着做”。我心理很难过,有时候不是因为我们还有很多没有做,而恰恰相反。那些在A妈妈身边长大的孩子们,已经在长长久久的回应中,习惯了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。工作、媳妇当然也像那个香蕉皮一样,习惯了有人收拾局面。可悲的是,如果父母有一天承担不了了,孩子的内心的体验也非常的糟糕,是关于不再被父母爱的抛弃感和对未知、责任深远的恐惧。
我是B妈妈身边长大的孩子,深知这种影响的可怕。多少人陷入到B妈妈的爱了无法自拔。我们心理充斥着“我妈,是对我好”、“我不能顺从妈妈,是极大的不孝”。以爱的名义,牢牢的锁死了一个人的可能性。那背后动力可能关于“控制”,母亲需要掌控住这个孩子,因为孩子“是我的”,她不容许自己的私有财产和自己分离;或许是关于母亲深深的对孩子的不信任。不相信孩子会自己做到,不相信孩子可以做的更好。
还有一种可能,是关于母亲还不知道给予成长空间也是一种给予,信任与放下也是一种厚重的爱的方式。
古希腊德尔斐的一个古庙前有一个石碑,碑上篆刻着一句话“认识你自己 ”有人说,这是苏格拉底留给世人的无法回避的命题。
“认识自己是一个内在的起点。我们拥有的自己,带着怎样的资源来到这个世界?这些资源又是如何的影响着我们?我们在逐渐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中,选择自己生命的角色是怎样的,活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。你来决定什么是自己的使命,在你的世界里澎湃而自由!”
张彬
谦以心舍